不少人对于中子星的存在感到困惑祥富金融,甚至怀疑科学界的论断。他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推测,这样重的天体似乎难以存在于世。
然而,科学已经证实,中子星确实存在于宇宙中,而且数量众多,已经发现数千颗。它们虽然微小,直径仅二三十公里,不及一个中型城市大,但它们在星际间是真实的存在。以冥王星为例,其直径为2376公里,距离我们60亿公里(约0.0006光年),而离我们最近的中子星则远达几百光年之外,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。
科学家们在理论推导上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,在尚未发现某些特殊天体之前,它们便已通过理论预言了它们的存在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尤其是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论,预言了在极大的引力作用下,某些天体会压缩成密度极高的天体。后来,人们把这类天体命名为白矮星、中子星和黑洞。
展开剩余87%科学家们早已经计算出白矮星、中子星、黑洞的形成条件。
举例来说,一个质量在太阳以下8倍的恒星,在其演化晚期,会膨胀为红巨星,分为外壳和内核,外壳消散于太空,内核则压缩成一个密度极高的白矮星。白矮星的质量通常介于太阳质量的0.6到1.44倍之间,超过这个范围,它将无法维持稳定,进一步坍缩。
因此,1.44倍太阳质量成为白矮星的一个极限质量,这个理论由印度裔美籍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·钱德拉塞卡提出,因此这个极限也被称作钱德拉塞卡极限。
当白矮星的质量达到1.44倍太阳质量的临界点时,其电子简并压力将不足以抵抗自身的引力,进而引发爆炸,并最终形成一颗质量超过太阳1.44倍的中子星。因此,中子星的质量下限是太阳的1.44倍,上限则取决于中子星的旋转状态,通常在太阳质量的2.16到3.2倍之间。这一上限被称作奥本海默极限,由犹太裔美籍物理学家尤利乌斯·罗伯特·奥本海默提出。
超过奥本海默极限的中子星最终会坍缩成黑洞。一般认为,超过太阳8倍质量以上的恒星,在死亡时会发生超新星爆炸,留下一个质量不超过1.44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。而质量超过30倍太阳的恒星,在超新星爆炸后祥富金融,核心质量往往超过奥本海默极限,直接坍缩为黑洞。
那么,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些特殊天体的形成呢?
这就涉及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。这个理论由瑞士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·泡利提出,是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。它表明,在同一费米子系统中,两个或更多的粒子不能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。简单说来,就是相同的粒子不能挤在一起,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排斥力,即简并压。
粒子物理学已发现我们世界的几百种粒子,这些粒子分为两类:费米子和玻色子。能形成物质实体的粒子如电子、中子、质子、夸克等都属于费米子,因此每种费米子间都存在简并压,且随着等级的提升愈发强烈。
在我们日常所见的物质,无论是柔软还是坚硬,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。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,这些物质都是空旷的,空间比实体更大。这是因为原子和分子间存在斥力,本质上是电磁作用力。
依靠电磁作用力支撑引力压力的物质,就是我们通常认知的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物质。而依靠简并压来抵抗引力压力的物质,已经超越了我们平常所理解的“正常”物质。
只有在极大的压力下,这些物质才能被压缩。在地球上,地心压力是自然压力的最大值,达到海平面大气压的360万倍。但这样的压力只能将物质压缩到非常密实的状态,物质的构成依然以原子和分子为主。在实验室里,通过瞬间制造的数百万倍高压,可以将氢转化为金属氢,但它仍由氢分子构成,电磁作用力依旧是支撑这种压力的主要力量。
只有在压力极大时,分子才会被压垮,原子也被压垮。这时,简并压开始与外部引力压力抗衡。白矮星就是一个例子。太阳类恒星演化晚期,巨大质量向外膨胀,核心的巨大压力会把核聚变完成后剩下的碳球压缩到极高密度状态。此时的碳球大小与地球相当,质量却相当于太阳的0.6倍左右祥富金融,引力压力达到地球海平面的10亿倍。此时,物质无法再保持原子和分子的形态。
在这种压力下,原子被压垮,但原子核仍保持完整。外层电子被压离原来的能级和轨道,成为自由电子。这时电子简并压开始发挥作用,电子间的排斥力阻止它们相互靠近。依靠这种压力,物质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。此时的原子核漂浮在这自由电子的海洋中,保持着完整的状态。
白矮星上的物质不再是我们所认知的由118种元素组成的任何物质。原子之间没有空隙,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空间也被压缩,这种物质被称为电子简并态物质,密度大约为10吨/cm^3。
中子简并压支撑着中子星这样的简并态物质。
当白矮星持续吸积物质,质量达到太阳的1.44倍时,其核心处的压强将达到令人瞠目的10^28个大气压,这比地球海平面的大气压力高出1万亿亿亿倍。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,电子简并压无法再维持平衡,电子被挤压进原子核,与质子结合成中性中子,与原有的中子混合,使得整个星体变为一个巨大的中子集合体。
通常,原子核的密度高达10^14g/cm^3,换算过来就是1亿吨/cm^3。相比之下,中子星的密度有时甚至能达到10亿吨/cm^3,这意味着它的密度超过了原子核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中子之间的距离比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还要近。而中子星正是凭借中子间的排斥力,勉强维持其物质形态,这种状态的物质被称为中子简并态物质,它并不存在于我们地球上的任何元素形式中。
在理论物理学中,还有一种超越中子简并压的极端状态,即夸克简并压。
假设宇宙中存在夸克星,其密度将远超中子星,可能高达数亿倍。然而,至今我们仍未发现夸克星的踪迹。主流观点认为,如果中子星的质量超过了奥贝海默极限,就会塌缩成黑洞,所有物质都被压缩至一个无限小的奇点,从而形成无限大的密度和温度。这个奇点以史瓦西半径为界的球状空间里,任何物质都无法逃脱,包括光线。
现在,当我们了解到这些极端天体的形成过程和它们惊人的密度,就可以理解为何中子星哪怕是一勺之物也有几十亿吨的重量。简化理解,只要想象一个质量比太阳大、半径达几十万公里的天体被压缩到只有十几公里大小,就能感受到这种天体物质密度的巨大。如果我们将地球的物质送往中子星,同样会面临同样的重量问题。如果将地球上的七十亿人口全部迁移到中子星上,在那强大的引力作用下,他们将被压缩到不足一个立方厘米。
那么,中子星是如何被发现的呢?
中子星的半径仅有十几公里,如果能在这种星球上骑行,一天内就能绕行一圈。但是,目前已知的中子星距离地球都在数百至数千光年之外,人类的观测能力甚至无法看到离太阳系最近的木星大小的行星,如何能发现如此遥远的天体呢?
答案在于中子星自身的几个显著特性。除了强大的引力压力,中子星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1000亿至10000亿K,磁场强度更是高达20万亿Gs(地球磁场强度仅为0.7Gs),能量辐射输出则能达到太阳的百万倍,形成强大的射电源。
中子星还具有极高的旋转速度,通常每分钟旋转数百圈,最快的中子星甚至能达到2000至3000圈。由于中子星的自转轴和磁极不重合,其强大的能量射线会从磁极以一定角度射向宇宙空间。随着星体的旋转,这些射线如同灯塔般扫过夜空,并有时会被地球上的射电望远镜捕捉。
1932年,当中子被发现后不久,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就预言了中子星的存在,但一直未能得到证实。直到1967年,天文学家们接收到了来自宇宙的规律性电波,类似人类的心跳,引起了全球的关注,人们一度以为这是外星文明的信号,因为其与人为控制的信号实在太过相似。最终,英国天文学家休伊什揭示了这种电波来源于某种特殊天体,我们称之为脉冲星,而脉冲星正是中子星高速旋转产生的脉冲信号,它们扫过地球时被我们发现。因此,休伊什荣获1974年的诺贝尔奖。
中子星不仅存在,而且已经为人类的探索提供了帮助。
得益于中子星强大的能量辐射和旋转产生的射电脉冲,它们不断被人类发现。科学家们估计银河系内可能有超过20万颗中子星,目前已知的数量达到数千颗。例如,中国建造的贵州天眼——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,自2016年投入试运行以来,短短数年内已经新发现了数颗脉冲星。
尽管我们目前仍无法直接观察真实的中子星,也无法接近这些极端天体,但它们的发现对于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至关重要。特别是脉冲星稳定而规律的脉冲信号,宛如宇宙中的灯塔,为未来人类的星际航行提供了潜在的导航定位点。
最终结论:中子星是真实存在于宇宙中的神秘天体祥富金融,它们的物质状态异于我们所熟知的普通物质,而是由中子简并态构成,密度甚至能达到原子核密度的数倍到数十倍。
发布于:辽宁省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